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檳城監獄


檳城監獄


根據檳城監獄局的網站: http://www.prison.gov.my/images/carta/penjara-penjara.htm#pp  (注1)記載,在今天吉靈納萬山“Chowrasta”的一帶地段,曾經是一間監獄的舊址。 確實地址在哪裡? 已無從考究。

檳城四坎店Kha-ku-keng,門牆上雖鐫有1849年份的字樣,論此間歷史最悠久的監獄,是設立在關仔角炮台古堡,而非四坎店Kha-ku-keng

檳城華人的詞語,有許多是馬來西亞各地所未曾聽到的。Kha-ku-keng,既是監獄。

1786年, 萊特上校在舊關仔角附近登陸, 不久,筑下康華麗古堡 (Fort Comwallis), 原意為防御盜賊, 附設監獄,以監禁囚犯。

古堡下的監獄, 規模屬扣留所類型, 從1789啟用至1811遷往檳榔路的Chowrusta Lines, 才再建有今天的四坎店Kha-ku-keng

大門雖開在監獄路(Gaol Road , 面向檳城中央醫院﹔ 只因一道高牆坐落在柑仔園(Dato Kramat Road中段的四坎店區域),檳城華人即以四坎店Kha-ku-keng對稱。

高牆圍繞, 警備森嚴的監獄,令人望而畏之。

由殖民時代沿用至今天,獄中服刑的人數已太多而住不下了。

聯邦政府已在檳城威省南部的小鎮,爪夷建造一座全新監獄,到現在還沒有公布何時起用。

站哨的女獄警给于忠勸,不要在警衛森嚴的地方,逗游拍照, 以免招惹是非。

1Pada pertengahan abad ke 19, tahanan-tahanan India yang dibawa daripada Penjara Bangkahulu, Sumatera dan pesalah tempatan telah ditempatkan di Chowrusta Lines di Jalan Penang. 19世紀中期由印度, 蘇門答臘移來和本地的囚犯被監禁在檳榔路的Chowrusta Lines。)
修訂 07/06/2012 multiply-916

檳城的巴士


檳城的巴士


看到Sophie在面子書轉貼一張老巴士的照片, 使老衲想起擠候巴士上學的往事。

老檳城人都會記得, RapidPenang 未出現在檳城時,檳城市政局(MPPP)的巴士和其他華人商業團體私營的公共汽車, 已在上個世紀前, 川行於檳島各公路一段很長的時間。
近兩三年來,各私營的公共汽車公司, 俗稱巴士公司, 在營運這麼多年后,因政府機關的各項檢舉,乘客流失,車齡老舊,經營政策,財務問題種種原因, 終於被逼結束他們的使命。
七十年代前期的黃底朱紅線條檳城市政局(MPPP)巴士,林成成青色巴士,黃色巴士公司黃色巴士,和興公司的藍色巴士, 以及80年代後的Sri Negara, KGN, Milan, Transit Link等等巴士, 已成為歷史紀念品了。
猶記青,黃,藍色三家巴士的起點,均在港仔墘車站(舊稱Prangin Road, 今天的Jalan Dr Lim Chwee Leong),也即是Prangin Mall前。
這些巴士川行區域,主要分三大路線:喬治市市區,東北區,和西南區。
除了檳城市政局(MPPP)的巴士, 行駛於各道路外﹔ 私營的三家巴士,分別日夜川行於各自固定的路線, 不能任意更改。
開往日落洞, 經牛汝莪,峇六拜,直到浮羅山背為黃色巴士公司的黃色巴士。
取道車水路透過丹絨道光,丹絨武雅, 峇都丁宜,至到直落巴巷為終點,則為興公司的藍色巴士。
由市區上母校鍾靈中學,赴亞逸淡,壟尾者為林成成巴士公司的青色巴士負責。
各巴士公司, 為利便學生乘搭,提供優待半價車票, 惟僅限於上學之日使用。
欲購青色巴士學生半價車票,得到在柴埕前[1]林成成青色巴士公司。
要乘搭檳城市政局(MPPP)的巴士, 就得往Lorong Kulit辦事處申請半價學生車票。
今天還可讓懷舊的人憑吊的巴士公司,除了以位於Lorong Kulit為檳城市政局(MPPP)巴士的停泊維修中心,就是在Brick Kiln Road (今之Jalan Gurdwara)風車路檳城興公司的辦事處,已有傾塌之虞了。
浮羅山背市區黃色巴士公司的建筑物,漸已成廢圮。
兒女小時候, 給他們買過不少兒童玩具做收藏, 包括精巧的各種品牌小汽車,就是沒有看過本地巴士模型,可能廠家認為收藏本地巴士模型,算是比較冷門。
唯翻看老照片,重溫一下擠候巴士上學的珍貴記憶。

[1]今天Prangin Mall前道路是條由小河改成的大溝渠,與Prangin Road隔河對港,平行道路即叫柴埕前Maxwell Road。 現居香港老同學陳智和醫生令尊陳公習庭中醫師的診所, 就設在柴埕前。

修訂  20/02/2012 multiply-822











天公壇


天公壇


檳城的地方特色,是滿天神佛,佛廟道觀又多,名目又玄。

那天,偶然和一位80后青年談起“天公生”,既是“天公旦”﹔年輕人就分不清“天公壇”和“千貳層”之別。

除了廟寺稱呼之外,對於“佛” “道”的教義,思想,理論, 中國歷史,皆不甚了解。畢竟是今日教育之誤,也真怪不得這一代人。

前文貼過道教祀神之寺廟:“千貳層”(注),今來講述“佛” “道”並存的“天公壇”。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是檳城閩南(福建)人一個重大的節日。

他們會在家設壇祭品,虔誠拜祭 “天公”﹔更會扶老攜幼到“天公壇”面拜 “天公”過個新年。

雖然隻是道教的其中一尊神明,俗稱“天公” 的 玉皇大帝卻被民間善男信女視為最崇高尊貴的神祗。

尤其檳城的福建人,對“天公”的崇拜簡直到了極點。

歷經重建的“天公壇”,仍保持古色古香建筑的形式。

往升旗山大路直行, 即能見到傳統中國門樓的“天公壇”入口處。

由停車場沿石級往上走,穿過新建的四方涼亭“神韻”,即可見到樓門正中書上三個大字的“長慶殿”。

兩扁大門上各繪立一尊門神,面容身形顯出威武剛毅的英姿。

殿內原舊石柱一對對聯, 把三國時代名將“關帝”的豐功偉跡,盡數表揚出來:

“君臣義在無中外,仁勇天生互古今。”

從上述這兩枝石柱原始的位置, 與對聯句意,和志日來推斷,此殿在大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906年)原本該是關帝殿。

目前改稱大雄寶殿,是在辛未年(1931)重建時,由匾文引薦“妙相尊嚴”的“藥師佛”,“釋迦摩尼佛”和“阿彌陀佛”三寶坐正。 關帝公和佛教天將軍身的韋馱尊者變成了前殿護法。

庭院置放三塊清楚記載辛未年(1931),甲申年(2004)重建資料, 和壬申年(1932)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獻的建設。

左右側院為天宿殿,供奉南中天的二十八星宿。“宿”是星座之意, 也是“星官”的歸屬。

后進才是正殿和拜亭,正殿和拜亭上方的斗八藻井結構和圖案, 更是海外華人廟宮少有的特色。

精美雕刻,悅目鮮艷色彩的匾樑,呈現一片金碧輝煌的殿堂。

殿樑下的木雕吊籃,工藝精堪,實令人嘆為觀止。

入口大門上方懸挂“人千天一”木匾。刻著光緒三十一年乙己創建,廣福宮信理部敬立, 1954年甲午重建。

根據匾文所述, “天公壇”應該在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己)就存在了,管理成員是廣福宮(椰腳街觀音亭)福建幫的社會翹楚,事務由廣福宮住持等僧眾主持。

正殿供奉塑像最大主神,“天神之尊”,即玉皇大帝(天公)﹔附祀的民間道教神靈,各列左右兩邊。

雷公雨師, 風神雲師, 火神電神,戰將哪吒, 南斗北斗,太陽太陰,太歲命神等等,共聚一殿。

兩個偏殿:三清殿和追思殿。三清殿內奉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即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追思殿內基本設備, 已經就緒,隻待啟用。

特此推究“天公壇”左旁這間“香積堂”兩幅對聯。門前寫“菩提樹高無邊,十方布蔭﹔優縣花芬莫比,剎土敷春。” 和石柱書“五葉花開傳法寶,十分飯粒皆珍珠。”

詞句盡顯佛家禪語,可以斷定“香積堂”, 應當是主持“天公壇”佛門僧眾的居所。

歷任“天公壇”的住持,或說以取寬容態度,兼容佛道的信仰,主持“天公壇”發展事務。

再從殿中的大銅鐘刻稱“鳳山天公壇長慶殿”推究, 肯定地說,早期的“天公壇”,隻是升旗山半腰,昔稱鳳山的一座“小殿堂”建筑物。

將原本具有道教宮觀,加入了佛教,和華人民間信仰宗教色彩的“天公壇”,是佛門僧眾經歷幾次的重建, 才有今日的規模。

“天公壇”也是東南亞唯一奉祀玉皇大帝(天公)的古老大廟。

第二個惟一:上升旗山纜車一項特殊服務,“天公壇”小站也是纜車上山必經之站, 惟全年隻有在農歷新年,慶祝“天公生”期間前后幾天,才停站接送香客。

(注)“千貳層”

修订20/02/2011 multiply-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