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嶼大伯公
可是, 在檳城(ARMENIAN STREET)本頭公巷,大伯公廟內由福建閩南社群“寶福社”奉祭的大伯公(福德正神)與丹絨道光(TANJUNG TOKONG)海珠嶼的大伯公(THAI PAK KOONG),卻有其名而無其實的拉上了關系。
華人對人,神,佛的信仰, 已成了通俗的宗教。海珠嶼大伯公(THAI PAK KOONG)的溯源, 不是出自福德正神,卻是開山地主的神靈。
按廟內重修石碑記述和廟前告示簡介, 廟建於嘉慶四年(1799), 即是檳城開辟后十三年。
相傳的大伯公為姓張,邱和馬三公, 由中國南渡來馬,居住於海珠嶼一帶。三人結拜金蘭, 親同骨肉。
某夜, 邱,馬二公訪張,見張已坐化石上, 逐葬張於石側, 即今日海珠嶼大伯公廟大石邊。 因張居長,尊稱大伯, 故以大伯公神號祀之。
及后邱馬歿, 當地居民復葬二公於張墓旁, 也當以神祀之, 這也就是三位大伯公的來歷。
另一座志明咸豐四年(1854)“順寂沙彌西濱禪師” 之墓,該是當年的其中一位守廟僧。
福建幫的閩南社群與客屬宗族曾為大伯公廟的管理主權有過一場爭議, 張,邱和馬三公既華南客族先賢, 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自然而然由客家五屬人共同管理。
和解的結局為閩南社群寶福社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 到丹絨道光的海珠嶼大伯公廟舉行‘請火’儀式, 預測大馬新一年的經濟及商業運程。
馬來文TANJUNG TOKONG (丹絨道光), 丹絨為海角, 道光為神, 可見當時的馬來人也肯定了大伯公的神明。
這間座落在海角盡頭的神廟, 前后左右具有碩大無朋的巨石。
海岸一處, 依石建有一座三層樓高的觀景眺望台, 登上就可眺望大馬半島山峰, 海,天山色盡收眼底。惜因年久失修, 現已歸屬危樓, 不便登攀。
觀景眺望台左側另建有一圓型釣魚台, 依欄附視波濤, 形同立於船頭, 聽海浪濤聲, 任由海風的吹拂,也可當遠望的眺望台, 極目碧海,藍天。
廟前空地建有一戲台, 舊社會娛樂場所不多, 每有節慶, 均請戲班演出, 善男信女赴廟進香看戲, 廟宇一帶十分熱鬧。
閩南話稱號的TUA PEK KONG和客家的THAI PAK KOONG, 各自擁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這間經歷了華人百年社會, 有著檳城開拓者歷史背景, 和已神化的傳統神明信仰的廟宇, 是不是值得一提?
修订22/06/2008 multiply-162
福德正神廟(大伯公廟)
剛講到韓國江陵的端午祭,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的一個遺憾。
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張弼士故居和韓江家廟, 前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也榮獲亞太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獎。
另一間, 位於檳城喬治市中心的福德正神廟, 經過依照百年前的原型修復, 也正在爭取亞太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獎。
對檳城人來說, 講起(ARMENIAN STREET)本頭公巷大伯公廟, 比尋找福德正神廟更通俗易尋。
此廟座落於大銃巷(CANNON STREET)與本頭公巷交接處一角,跟一家咖啡店(KOPITIAM)毗鄰。
曾在一場講座會上, 聆聽福德正神廟修復顧問,也是檳城古跡保存工作者陳耀威講述其成立歷史和修復過程。
廟宇修復工程進行期間,發現了兩個地下秘道,增加了秘密社會的色彩。
在此與大家分享,所收錄的史料與拍下放映的幻燈影像。
這座歷史悠久的大伯公廟,百年前,曾是一間由福建幫派“建德堂”創立的私會黨所,以膜拜大伯公為掩飾私會黨組織活動,因內設有大伯公神位,故也稱為大伯公會。
成立於己於1844年,建德堂各大哥與領導成員,皆聽命於開山頭領邱肇邦。
根據歷史記錄,1867 年7月梹榔嶼的暴亂事件, 已由邱天德統率,屬於紅旗的大伯公會(建德堂)與屬於白旗的三合會(義興公司)發生了十天的大械斗。
這起暴動蔓延至檳城全市及威省, 牽涉及約三萬華人和四千馬來人。
因此不是種族暴動,起因是私會黨的恩怨與爭權奪利而
火並,罔顧民生。
暴亂事件后, 英殖民政府立法取締私會黨活動, 實行登記社團組織。
實施的新法律, 影響不到私會黨的活動。 原取名於建德堂的黨會,也隨機應變,轉為宗教團體, 來取代私會黨會的地位。
另外,當年的福建幫,還組織了“寶福社”來管理建德堂所奉祭的大伯公。
廟內幾個神社, 會團, 組織聚集在這一小空間,體現了福建公司的五大姓氏強大勢力。
也由此可見, 當年福德正神廟, 在檳城華人私會黨社的權勢。
若有機會, 不妨去參觀, 這座融合中馬兩國建筑物結構的特征和
特殊歷史地位的廟宇。
修订20/06/2008 multiply-16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